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巨晓林——一位默默的歌者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2022年10月09日 浏览次数: 【字体:

  巨晓林在工作之余,爱写诗画画。不善言谈的他,习惯把感悟,写在纸上,画在纸上。他说,我嘴拙,说不出啥,那些漫画和写在纸上的字,就是我心里想说的话。如今随着他的事迹不断传播,他的诗和画,也都被一些媒体发表在网上。

  殊不知巨晓林还喜欢唱歌。“他抄了不少歌词呢”,他的工友介绍说。他的妻子对记者介绍时说:“晓林最爱唱两首歌,一首是《小小的我》,一首是《心太软》”。他的工友向笔者介绍说,晓林也非常喜欢《添翼的路》这首歌。

  他的妻子有一次看他笔记本里记了不少歌词,调侃他说,“别光抄歌词,也给咱唱唱啊。”晓林就把那些歌都唱给了妻子。“晓林的嗓音一般,但唱得还是蛮动情。”他的妻子宋小平评价说。

  一米六的个头,在出工时,总是站在队列的最前边,他比许多人都差半头﹔浓厚的乡音,说话时不习惯粗声大嗓,因此音量也比别人要小些; 高中文化程度、农民合同工、材料员、测量员、工具保管员、班组里的施工小组长,给人当师傅也是“小个子师傅”,到项目夜校里讲技术,也是“小个子老师”,当劳模还是“小个子劳模”,不论从那个角度看巨晓林,都是一个“小小的我”。

  他小小的眼睛,笑起来就弯成了月牙。他总是用月牙儿似的眼睛望着别人,那眼神透着真诚和虔敬。1987年夏天,25岁的巨晓林经过考试,被招工来到正在施工的北同浦电气化工地时,他用这样的眼神看到的是林立的杆塔,叫不上名字的各种螺母、螺栓和瓷瓶,铺天盖地的接触网导线。高空作业的工人,一个个身手敏捷,技术人员翻看的图纸像天书,他一下字就矮在了原地,半天才直起腰来。

  笔者问他,“那时候你是怎么办的?”他说:“学习是唯一的办法。”从那时起,他就把笔记本随时揣在了身上,一有空跟在师傅的屁股后面,嗫嚅地提问题,聚精会神地听讲解,走路揣摩,躺在床上揣摩,吃饭时也揣摩,把听到的,看到的,揣摩出来的结果都记下来。

  “巨师傅问技术理论上的问题,就撇开师徒关系,休息时间也不分场合。”他的工友刘进说,有许多大中专学生都是他的徒弟,但在理论上他却甘当学生。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现在京沪高铁施工的徒弟姚升说,巨师傅的小发明遇到难题时,总给我打电话切磋,有些东西就是在电话里,碰撞出火花,捅破了窗户纸,得到灵感而解决的。

  直到现在,只要碰见能切磋技艺的人,他就追着与人家切磋;睡觉前他发现理论上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去找技术人员讨教,有时候人家不在,他就一边看书一边等, 非把人等来不可;吃饭的时候,他端着饭碗,追着与人探讨工艺上的问题,问题不弄明白,他饭吃不好,觉睡不香,六神无主。

  6月1日,国内主流媒体开始采访巨晓林,当晚他身体有点不适,工地医生崔惠敏去看他。敲开房间的门,只见巨晓林的日记翻开在台灯底下,他本人好像还沉浸在那些没写完的内容里。巨晓林对崔大夫说,不动笔,心里就空落落的。崔大夫说,人家巨晓林善于学习和积累真是可见一斑。

  巨晓林的施工技术笔记本,有些像手掌那么大小,上边写着密密麻麻的字,中间夹杂着一些数字、符号,在一些空白处画着专用材料或者工具、设备的示意图等等,23年来大大小小的笔记本让他记满了70本,那些小小的字累积起来已经超过了22万。

  巨晓林革新的一个个工艺、工法,一个个小发明,都出自那些不起眼的小本子,甚至废纸烟盒上。他在工余时间推敲、完成这些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了600万元的经济效益;在充实自己生活的同时,也改写了历史,他编写的十万字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被专家称为改写了铁路电气化施工的教科书。

  他烂熟于心的工程测量、机械制图、电力接触网软横跨计算;他处理电力接触网施工中复杂问题的游刃有余;他具备指导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都来自他对自己的一琢一磨,千锤百炼,他就这样举手投足,积硅步,至千里;一点一滴,积小流,成大河。

  “我是山间一缕风,也能燃起一团火;我是地上一棵小花,也有春天的颜色。”———巨晓林唱着这样的歌词,一路向我们走来, “小小的我”,完成了“新型知识型工人”的潇洒转身,成了农民工的楷模,成了让人仰望的“小巨人”。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你无怨无悔的爱着那个人,我知道你根本没那么坚强,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这是《心太软》里的歌词。

  巨晓林把这个歌,唱给妻子, 也唱给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以及周围爱他和他爱的人。

  1988年春节巨晓林与宋小平结婚。宋小平说,巨晓林家里兄弟姐妹7人,他上面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后面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巨晓林的家境比较贫寒,宋小平之所以跟了他,不光是看上了晓林爱读书学习,更是看上了晓林为人厚道,孝敬老人,做人善良。

  晓林看上去有点木讷,但感情细腻,心也很细,他把感悟到的东西都写成了诗,画成了画,把对家人和对妻子的爱写成了家书,发成了短信。 “那些家信都没有保存下来”。宋小平遗憾地说时,羞怯而幸福地笑了,这分明让笔者觉出晓林的那份爱永远在心里温暖着她。

  巨晓林上大学的女儿巨江红,给父亲申请QQ号时,取了个“老好人”的名字。巨江红说:“我觉得我爸是个好人,就取了那个名字”。

  巨晓林在外打工,两个孩子念书要花钱,他将积攒下来的钱,悉数寄回家里;每年过年回家,把工作服当礼服穿回家;省吃俭用不喝酒、不抽烟;一个灰白的粗瓷壶里,倒满了白开水,干活累了对着壶嘴喝上几口。

  父亲老了,他把父亲接回自己家,养老送终。晓林说起父亲辞世那年,他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时,眼圈有点红。 现在晓林的母亲也与晓林的媳妇生活在一起。这次接受各大媒体采访,晓林的媳妇第一次到北京游览了天安门城楼,那天她买了唯一的一个纪念品,是买给婆婆的。她说:“婆婆身体不好,不能出远门,要不这回也能来北京了。”

  晓林爱己及人,在他走过的路上,写满了真情真意。一次有个工友突发急病,脸色煞白,冷汗涔涔。晓林把衣兜里仅有的300元钱都掏出来,一个监理也掏了500元,他们赶紧把工友送到了医院治疗。他的工长王战利说,前几年有个工友盖房,晓林见人家困难,就掏了700元帮人家。去年汶川地震,他捐款最踊跃,捐了300元,是他们工班的第一名。

  一天深夜晓林随施工队伍进行电气化“封闭点”作业,前往工地的路上,他看到了许多闪亮的灯火,有汽车修理站的车灯,有小卖部摇曳的电灯,有因孩子哭闹而点亮的窗灯,他把这些记在《夜灯》的随笔里,他写道:“每个人活着都挺不容易,所以自己对别人一定要善良。”

  刘建喜曾给巨晓林当过5年工长,一起共事了11年,因工作关系,他们分开12年了,但许多事情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他说,晓林心地很善良。这么多年,他钻研革新施工工艺工法,进行小发明,出发点就是为了干活省力、省时、安全和能保证质量。最后越干越起劲,发现这能给企业创造可观效益后,他就更加痴迷。

  手扳葫芦、钢丝套子、紧线器、大剪子是接触网施工中的受力工具,晓林认为,这些工具的状态一定要保持良好,否则就会影响施工安全,他悉心保护它们,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检查,擦拭;对各种施工材料、配件都轻拿轻放,生怕磕碰坏了产生安全隐患。

  “吸上线”电缆,是一种接地装置,需埋设地下,前不久进行安装时,巨师傅就改变了原来的埋设方法,他把电缆盘成了直径一米的圈,让电缆里纯铝材质的芯,增大盘曲度,使铝线折断的概率再次降低。他的工友刘进说:巨晓林爱家人,爱工友,爱学习,爱钻研……

  巨晓林爱着的“那个人”,意象纷呈,美丽无比。有爱的人心里有尺子,有爱的人心善,有爱的人必定是好人。

  这个心存大爱的人,也最爱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形象歌曲《添翼的路》,那歌词写道:“我在广袤的大地上,我在时间的长河中,我在建设的铁军里,我在母亲的怀抱里,我走的是路,我建的是路,有多少艰辛没对你倾诉,我站直是山,我弯腰是梁,为巨龙插上腾飞的翅膀,就是我一生的梦想……”(曹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