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忠 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 要:随 着社会经济建设不断的发展,社会上的复杂度也与日俱增,给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要满足新形势下管理所需,除了制定出完善的管理监督体制,还必须要增 强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与管理水平,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够达到管理的真正效果。而加强干部自身素质培训基本上都送入党校或者高校回炉,其培训模式以及效果的评 价至关重要。本文探究了培训模式中的以问题为中心,并对这种模式下的效果评价进行探析。
关键词:效果评价 培训模式 干部
干部作为管理人员,不但 要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的干部队伍,才能够真正提升管理水平。而培训干部除了日常各种方式,高校也是培训的主要阵 地。因此在新形势下,采取何种培训模式才能够达到目标,应用怎样的效果评价才能够公平、公正的评价培训模式,是相关人士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干部的培训模式
高校是培训干部的主要阵 地之一,其培训模式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效果。而培训模式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各种各样,本文为了研究其模式及效果评价,就以“以问题作为中心”培训模式之 一,探究其应用过程及效果评价。“以问题为中心”主要是从设计问题及运作流程探讨问题的培训模式,这种方式让干部感受到在现场中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提升管理水平具有主动意义。
(一)设计问题
在现实之中,许多人都能够依据身边问题而推广,对自然科学进行认识,比如人们执着追求炼金术,最终促进了化学的飞跃发展。而采取问题为重也就是人们认识社会与自然之开端,那么在培训模式中以问题为中国心怎样才能巧妙的设置问题?总而言之,设计问题就应该要注意几个方面:
1. 问题要具备亲切性:这个方面主要是要设计到学员经验系统中,也就是在学员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所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就能够成为学员学习外部动力转换成内部 动力的学习动力。从而可知,在设计问题之时就应该要多注重学员自身身边时常发生问题,从他们的工作经验与实践之中去找寻问题。比如牛顿所提出万有引力定 律,苹果为何不朝天上跑,而是要掉到地上【1】,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但能够让学员感受到亲切感,还能够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问题要具备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强调问题和问题所存在内在逻辑,通过问题之间内在逻辑而引导出新问题,进而引导学员建立出一套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培训目标。总体而言就是从主题、大问题及小课题几个层面上对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如图1所示:每一个培训机构组建班级开学之前,各个部门人员组建成培训项目,就必须要依照需求与学员实际的要求确定出该班级的主题。该 主题主要是由一个或者若干个涉及到社会因素与技术内容,这种问题就可能带来管理水平的创新。比如在循环经济下进行基础创新,就可能引出一些政治、经济或者 社会性质大问题,对于同样的主题可以依据人数划分成几个相关大问题,各个问题在现实管理中一时极难找到满意答案,或者从现实管理中根本就找不出实际答案【2】。 因此每一个小组就能够选择出一个大问题,并且在该问题下各个干部学员可以依据自身兴趣购置出独自小课题。而小课题不能够入口太大,最好要回避“构建和谐社 会”、“建设新农村”等等比较宽泛主题,可以以“如何建设工业园区的理念和策略”、“怎样营造出招商引资的氛围”等各种细化课题。只要某个班级主题被确定 下来之后,就成为这个班级的教学活动共同核心,同时培训项目组必须要依据问题安排各种课题及确定好必修课,计划和主题有关辅助活动,这样都是就能够加强学 员理解主题以及其问题范围与性质,为实现培训目标打好基础。
(二)干部培训应用以问题为中心模式
事实上干部培训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模式,其理念起源于企业培训,企业通过实践结合自身去梳理这个模式,可以划分成:制定实践计划及对计划进行评估与审核几个方面。美国陆军将这种培训划分为五个阶段,分析培训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课程——实施培训——评价培训【3】。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培训模式价值在于:能够让管理者与培训者清晰认识有规律、有结构的从事培训,还能体现出培训活动的评价意义与地位,按照系统培训理念,就应该从培训所需,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及培训反馈几个部分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干部培训模式(如图2)。
1.调研培训所需:产生问题的源泉;调查培训需求是培训基础性的环节,更是培训成果关键性的因素,虽然调查中极难得到系统的、广泛及深入培训所需,但是依然能够采用各种途径实施。
其一需求调研内容;通过 调研培训需求,要了解干部最想看到什么?最想听到什么?最想问什么?就需要设计出一些有关问题所需调研,首先要认识到组织会进一步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应该 是什么?怎样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干部的任务是什么,要想完成这个问题关键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去解决问题?最后依据上面各种问题迫切要哪些方面的知 识,应该会用哪些知识。
其二需求调研途径;首先 是训前调研,当给调训干部发培训通知之时,就应该一起附上在本次培训中应该解决管理中哪些现实问题的咨询表,进而分析所回收征询表,全面了解干部学员培训 所需。其次训中调研,每个班级在培训期间必须要求干部学员填写专门设计出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表分析全面了解培训所需;最后训后调研,当干部学员离开了学 校之后,就能够形成新培训要求,有效总结出学员的需求变化规律性。调查培训所需是全面了解培训目标之基础。
2.设 计培训流程,是构建问题的基石;首先要设定目标,其一成果目标的要求,开始之时就要预期与规划与培训成果,小组成果可用书面材料也可用具体情景展示,例如 要求干部学员以书面材料形式制订出一份改革计划书,并且要求他们给学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其他学员说明这份计划,接受当堂质询。其次是限定时间,为了和现实 生活接近,同时也可以借机考察干部学员时间的统筹能力,在规定时间中就要求学员拿出成果。其二配置资源,一旦学员遇到问题,就会寻找一些学校资源来解决问 题,同时还要在规定时间内让学员去查找不合理,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学员配置相应资源,帮助学员解决各种问题,同时仅仅起到间接帮助作用而非提供答案【4】。当然资料也不能够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应该比一般学习资料更加宽泛,也可以属于常规文献资料,还可是一些音像资料,例如一些专家的采访录像,同时,还可以用一些相关网站网址等等。
3.设置问题;在干部培训模式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方式,其中培训基本单元是问题,因此问题也有一定要求,总体而言有四种模式问题:泥沼型问题、两难型问题、常规型问题及实施型问题。
4.创 设情景;所谓知识是具备认知能力个体通过特定环境所构成的,所以在干部培训上要尽可能促进学员和情境交互作用,经过良好情景让学员自动构建,采取书面资 料、口头描述、现场考察及影像作品等各种途径,把问题性质、背景等展现到学员,让他们亲历这些情景,提升其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增强培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三)实施培训流程
这个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采用分组与选题,教师要分析学员比较感兴趣主题,在班级中形成了主题框架,学员依据该主题框架选择出自己感兴趣问题,所选问题相同学员通过一段时间交往,彼此认识就形成了自然课题小组,小组成员一般按照7名 左右最佳,并且要有组别负责人,在该基础上配置教师与教室,确保教学指导具备有效性。其次做好教与学相结合,确定好分组与主题之后,就要从教角度分析问 题,教师要起到非固定协调、协助、督促及解答等各种工作,组织学员间及学员和专家间进行热点讨论、沟通辩论及取长补短;而从学角度来看,主要是进程和议程 几乎全是各个小组的干部学员自己决定,当然还必须要预先规定拿出最终成果。当完成一个问题培训模式后,教师就要引导干部学员将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化、体系 化,学员就能够清晰认识到所学知识体系结构,进而就完成了认识构建知识。
二、对培训模式的效益评价
事实上,影响干部培训效 果有三个方面因素,即是培训内容、培训师及培训方式,这几个因素之中主要是培训师。因培训师属于培训活动主导者,直接影响着培训现场的效果,也是承担培训 的内容及方式者。因此要获得较好培训效果就必须要明确培训师的要求,其一培训师必须具备精湛业务知识与熟练培训技能,其二所定培训内容要具备针对性与适应 性;其三培训的方式要具备强烈互动性、操练性及感染力。作为干部培训组织方,重点要评估培训师,例如在组织课堂及表达技巧、控制技巧及培训工具技巧等等, 而培训师只有具备了独特培训风格、熟练培训技能,才能够展示出培训效果与培训方式的效果。培训师具备了实务性、具体的精湛业务知识及技能,才能够组织出较 好培训内容教授到受训干部进行训练,作为培训管理方,主要是评估培训学员得到的收获,所以必须要给培训师提出较高要求,就应该从实操工具、实践经验、前言 资讯、最新理论、高潮气氛等八个方面,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评价培训师授课效果。对于本文所选用干部培训模式,评价问题方案与评价培训效果。评价本培训模式主 要分为两个层面。
其一评价问题报告;要围绕问题做专题探讨,并依此撰写问题的报告,一般要求正文达到7000字左右,由培训机构的领导及教师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对报告进行评价。评价人员要依据课题中细节以及和课题相关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要对其中的假设与推论结果进行解释,从课题评价中评定出报告的质量。
其二评价问题的成效;主 要是学员回到岗位之后,培训机构必须要依据一段时间反馈与测评培训效果,观测问题报告来推动与促进本职工作的作用,并且修订原培训设计,为进一步做好干部 培训打下基础。而且还和被培训者进一步建立合作关系,调研其培训所需,挖掘出更深层次、新的培训所需,让培训步入到新的循环中,确保干部培训工作可持续发 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必须提升干部的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大干部的培训力度。要实现干部培训的最终效果,就需要从众多培训模式中选择合适的,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效果评价模式,这样才能够实现培训干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尔——论教育(上卷)[M].商务印书馆,2008.
【2】胡晓霞.PASS理论对问题解决的指导与促进[J].当代教育论坛,2009(07).
【3】张永.从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看课题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0(01).
【4】赵宝善.努力探索和推广研究式教学[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09).
本文摘自《中国职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