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
五月,仲夏,每年的这一时节,迎来端午。
这一天,登高顺阳,尽享风光,挂艾叶菖蒲,饮酒雄黄,熏苍术,佩香囊,赛龙舟。各地有不同的风俗。
由于工作的原因,一家三口分散在三个城市,不得团聚。午后小憩,品一杯香茶,赏一段音乐,享受着一个人的孤独与寂寞。
思绪不由得将我带回那久别的小山村,在儿时的记忆中,家乡的每个节日都过得有滋有味,热闹非凡。端午节折的纸葫芦,妈妈亲手编的鸡蛋袋和五彩线;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大红灯笼、扭秧歌,元宵节的冰灯,猜灯谜。春季的野游踏青,夏季的运动会,秋季的山珍野味,冬季的冰雪乐园······都如电影般浮现在脑海中,勾起的是童年的味道。
那些年,每每端午节的前夜,妈妈都会将提前买回的五颜六色的各式彩纸拿出来,有硬的有软的,有厚的有薄的,有亮光的,还有彩色的皱纹纸,吃过晚饭,一家人就会围坐在圆桌旁,裁纸刀,小剪子,针线等齐上阵,裁纸的,剪挂穗的,穿针引线的,折纸葫芦的,忙的不亦乐乎,一个一个大小不一的五彩葫芦很快被折好,用嘴轻轻一吹,葫芦就丰满起来了,有两角的,有四角的,各角上都会被缝上五彩的皱纹纸挂穗,甚是好看。望着那些折好的五彩葫芦甜甜地入睡,就等第二天让它显示风采呢。妈妈会提前为我们姐妹四人编织好鸡蛋袋,配制好五彩线,睡前拿到屋外放在窗台上,让夜晚的露水打湿。
第二天天刚刚亮,就会被妈妈从睡梦中叫醒,迷迷糊糊中妈妈已将五彩线分别绑在了我们每人的手脖和脚脖上了,是驱毒祛邪,保平安之意。虽然是凌晨三四点钟,但还是会一骨碌爬起来,争相跑出家门。
此时的太阳还躲在山的那一边,天空微微泛着白,云雾如轻纱一般在林间飘舞着,树林中鸟儿被人们惊醒,七嘴八舌唱着各式的欢迎曲,寒夜的露珠在叶子上滚动着,跳着舞,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树木的清香。跟随着四面八方赶来的人流,来到家乡的那条大河边。初夏的河水本该是冰冷刺骨的,但唯独那一天的河水摸上去是温温的,一点也不感觉冰冷。相传端午节这天用大河的水洗手洗脸能保这一年远离灾病,平平安安,所以那一天的河水才会因众多乡亲的抚摸而有了温度。
浣洗完毕,大家便沿着河边走一段路,并随手折一些好看的树枝,采几捧野生的艾叶,带回家中,将头一天晚上折出来的漂亮的五彩葫芦系在树枝上,分别插在院门两边,及屋门两边,再把艾叶放在盆里,用滚开的水冲进去,放凉一些后用来洗手,洗脸,洗胳膊,据说这一天用艾叶泡的水洗过一年不会被蚊虫叮咬。
早饭妈妈会煮一大盆鸡蛋,要知道那个年代,在我们那样的小山村,平时鸡蛋是不能随便吃到的,所以这一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这一盆鸡蛋啦。开开心心吃完早饭,妈妈会在编织好的鸡蛋袋里装上一个鸡蛋,让我们每人带着鸡蛋袋去上学,祈福一生身心康健,圆圆满满,小小的鸡蛋袋承载着父母亲对我们满满的爱和深深的期盼。带着父母亲的爱,欣赏着家家户户大门上挂的各式各样的五彩葫芦,蹦蹦跳跳地走向学校,走向新的希望!
家乡的端午节充满着欢乐,充满着祝福,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让我在这孤独的节日里寻找到一点点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