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企业文化 > 艺苑天地 > 文学驿站

有些深情只有笔端懂得

——读《见字如面》有感

来源:一公司 作者:赵梦 时间:2019年03月2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信了?在我们生活的现时代,科技发展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高效、便利的生活方式。即时QQ消息、微信语音、视频聊天都能成为我们与远隔千里的亲人朋友沟通的方式。追寻快节奏生活的人们也很少有人还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写一封或情意绵绵、或诉说衷肠的信了。《见字如面》这本书就有很多有趣、感人的信件。有写给爱人的,有写给朋友的,有名人写的,也有普通人写的。每一封信都可以带我们穿越到不同的时空,置身于那情那景,撩人愁思。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在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遥远年代,感受写信人笔端下的感慨、思念、牵挂与惆怅……

  《见字如面》中收录了林徽因与徐志摩以及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的往来书信。林徽因在给徐志摩的信中写道“我不愿成为拆散你们的根源”,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选择,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书信则让人感受到了炽热的情感。私人书信往往是带有真挚感情的,能让我们真切触碰写信人的内心世界。通过陆小曼与徐志摩的书信,我们可以了解到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虽然处于“地下”状态,但他们相爱的程度却不亚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陆小曼为了不让自己怨死闺中,自埋自身,她决心改变以往痛苦的生活,要与徐志摩在一起,并做出与王庚离婚的决定,成为了当时的轰动事件。

  一封书信便是一个故事。出生于明末时期的夏完淳,9岁能赋诗文,有神童之誉。14岁时追随父亲四处征战抗清,战事失利,夏完淳亲眼见父亲投江殉节。国仇家恨没齿难忘,夏完淳继续抗清,16岁那年兵败被俘。他在将赴刑场前给母亲写下了《狱中上母书》这封绝笔信。“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信中的夏完淳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悲痛,为家中生计问题而担忧,但他认为“凡人皆有一死,贵在死得其所”,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还有几封信我是含泪读完的,其中一封是革命烈士陈觉被捕后赴死之前写给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信。1925年,陈觉和赵云霄相识相恋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结为伉俪后一同回国,投身革命事业。1928年秋,陈觉和已怀身孕的妻子先后被捕并被叛死刑。妻子因已有身孕,刑期推迟。1928年10月10日,陈觉给妻子留下诀别信后从容赴死,年仅25岁。“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唯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读到这里,我已潸然泪下,陈觉写在信里的这种思念与撕心裂肺的疼痛令人无法承受。陈觉牺牲4个月后,赵云霄在监狱生下一名女婴,刚满月十几天,她就接到了死刑执行书,就义时,年仅23岁。他们深深爱着彼此,本可以过着恩爱幸福的生活,但两人却为心中坚定的革命信仰,在最美好的年华舍生取义。

  字如其人,文如其心,见字如面,见信如晤。在这些信件中,我读出了写信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怀。在信中我看到了历史真相,看到了友情、亲情、爱情以及国家大义。

  在过去,书信作为主要的情感交流方式,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在日本,从1970年开始将每个月的23日定为书信日,旨在鼓励大家多写信。虽然今天的时代网络普及,一切都变得简单便利了,但今天我们又是失落的。读信如见人的惊喜渐行渐远,我们少了一种缠绵的感伤,少了一种期盼的心境。一个电话、一段视频就能消解相思之苦,反倒没有分量、没有韵味了。从前车马慢的日子都是在翘首盼信中缓慢流逝的,同时被幻想赋予了无限美感。今天,让我们慢下来,提起笔,写一封信,不论是写给友情、亲情还是爱情,让千万种思绪定格成文字,让丰富的感情注入字里行间,跨越千山万水,将“最温柔的艺术”传达给对方。因为,有些深情只有笔端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