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际顺:爱岗敬业的建筑工地实干家
北京市劳模赵际顺,中共党员,56岁。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建筑工程公司工作,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历任专业技师、专业技术负责人、专业高级技师、公司技术专家、项目副经理,先后参加了北京西站、北京地铁机场线、15号线、16号线机电安装等工程施工。他带领技术创新团队,刻苦钻研,奋力攻关,破解了多项施工技术难题。
2010年以来,有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通过发明专利审查。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还为企业创造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主持编写的行业标准《轨道交通设备系统重点工艺施工——水暖与通风空调》专业图集和《地铁工程机电设备系统重点施工工艺——给排水及通风空调系统》图集,填补了我国地铁工程快速发展中建设标准不足的空白。他被北京市建委质检总站特聘为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机电设备专业施工质量检查组专家,参与了大兴线、亦庄线、昌平线、房山线和15号线的工程质量验收工作,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贡献了聪明才智。他善于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在首都机场线施工时,赵际顺发现区间消防管设计是球墨铸铁管承插连接,这种连接方法是每根管相互插接在一起,管件与管子存在隐性砂眼,这种隐性砂眼在验收试验时一般不会被测出,往往过个一年半载才能“露相”,一旦“露相”就必须进行更换。然而更换施工受到运营条件制约,非常困难,拆卸管子最短的也要150米,必须在夜间地铁停运后3个小时的“天窗点”内完成施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赵际顺就先将构思画成草图,然后再制模生产样品,通过几次的改进与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快拆防胀限位器”。以前,消防管拆卸维修一次需要几周时间;如今,在消防管上每隔25米安装一个快拆防胀限位器,最多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拆卸维修。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赵际顺决不服输。冷却塔一般都设置在地面,在修建机场线东直门站时,由于地面没有地方,只好把冷却塔设置到了一个航站楼的7层楼楼顶。赵际顺考虑到了潜在的危险,就着手想办法解决,终于在机场线开通前安装好了电动液位控制器。这是当时整个北京地铁里第一次用电动液位控制器来控制补水设备的起停。他敢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首都机场线投入运营后,高架桥的雨水斗感应板每逢雨水就会发生信号故障,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为了确保在汛期来临前把这个棘手的问题彻底解决,赵际顺多次爬到高架桥上查看分析积水的原因,确认积水原因不是管径问题,而是出在排水口上。赵际顺根据排水口周围大量淤积物排不掉的原因及淤积物堆积厚度确定整改方案,设计出大排量无堵塞排水装置,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了100多处桥面积水改造任务。这项技术创新完全满足两侧封闭式桥面在汛期排洪要求,彻底解决了高架桥的雨水斗感应板排水效果差和雨季车辆运行安全问题,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机场线运营一年多的时候,说机电运营部位的污水泵堵了,赵际顺什么话都没说带上徒弟就去了现场。当时现场脏乱不堪,臭气熏天。赵际顺跳进去就把水泵的吸水口清理干净。为了防止水泵再次堵上,他还在吸水口位置专门研究设计了一套防堵不锈钢篦子。
有一年大年三十深夜,机场线区间隧道消防管道突然被冻裂了。运营单位向建筑公司项目部紧急求援。关键时刻,赵际顺挺身而出,忙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好。那时夜色沉沉,鞭炮阵阵,已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了。他乐于帮助青年职工成长
赵际顺作为项目副经理和技术专家,很少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每天都跑施工现场,他随身带个数码相机,发现问题就随手拍下来,回到项目部立即发给施工人员严格整改。为了帮助徒弟们尽快掌握施工技术,赵际顺把施工现场的很多照片做成教学PPT课件,给徒弟们讲哪种施工做法好,哪种不规范。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徒弟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正确安装设备。
为了让徒弟尽快上手,赵际顺一趟趟领着徒弟往工地跑,传授暖通方面的知识。在对水管进行强度严密试验时,弯头的连接处特别容易拉裂,怎么才能将弯头连接处牢牢固定住呢?赵际顺带着徒弟开动脑筋想办法,经过一年半的研究,终于研制成了“弯头防脱器”,既美观又实用。
赵际顺的技术革新虽说都是“小打小闹”,但都特别实用,真的是小发明解决大问题。比如,一个H型加固架解决了管道转弯均匀受力问题,一个挂架梯子解决了照明配电箱的维修问题……。公司领导对赵际顺搞技术创新非常关心、支持,成立了“赵际顺技术创新工作室”,配备了科研助手,提供了科研经费,组建了一支以赵际顺为领军人物的技术创新团队。赵际顺表示,作为首都建筑职工,一定要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