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话题引起的思考——胡斌
摄影,终究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许多摄影者最初的动机,也许就是看到山很美,试图拍出山的美来,于是有了爱好,于是有了“我怎么拍得不美”、“他怎么拍得那么美”、“我怎么能拍得更好”。从摄影论坛的历史和现状看,无论是刚入门的网友,还是许许多多的高手,其实都没有本质的区别,绝大多数人都现实地处于看山是山这个阶段。区别在于对技术和器材运用的生熟而已,区别在于“我怎么能拍得更美(好)”。许多朋友无疑都是第一阶段的顶尖高手。有些人试图超越,也有些人一直固执地追求第一阶段的至高境界,也有些人抱着教科书给自己套枷锁。痛苦的是自己,愉悦的也是自己,最终还是要走出来的。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当一些网友发现,目前的一些表现手法都已无法满足自己的表达愿望,就试图超越。许多网友都有过苦闷的经历,就是找不到感觉了,其实就是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蝉变过程中。曾经的网友大卫独夫在焦烁中跨入了第二阶段,从他的图片集中可以窥见一斑,也能看出他的心灵轨迹。een8的一组荷,潜意识中也在寻求超越,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是事实。Nakata(张千里)的《青春》也可以说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很有感染力的表达(内涵)掩盖了技术和器材的不足和遗憾。但从此以后,很难看到他能在平静中打动人的作品,技术和器材占了上风。一个阶段后,思想的成熟和表达的强烈愿望,使Nakata自然地走进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独立行走的浪子》、《梦游患者》、《浅蓝色调的恋人百态》等作品,通过个人的主观愿望,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客观存在,通过借用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手法,运用意象主义的语言叠加、象征主义的形式美和暗示性、超现实主义的强调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等形式,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心理特征等。准确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整个世界展示在我们面前,期待着我们去创造,而不是重复”,任何艺术性或者艺术化的创作者,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含义。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虽然还是那座山,可此山非彼山。虽然仅仅多了一个字,但这个字,却饱含着创作者的至高境界,是艺术的顶峰。有些名师的作品,平静如水,却能完美地、强烈地感染你,打动你,就是因为他返璞归真,能最终熟练地运用技术和平淡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既是自己的主观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普遍的能动世界,并自然而然地感动你、吸引你,这样的作品,给读者的每次感受都是不同的,蕴育的世界很丰富。这就是感悟、素质和境界的综合体现,对艺术、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是经过的和体验的结果。
最后,要说的是,一、摄影是表达的艺术,如何表达,如何更准确的表达,如何更好的表达,是每个摄影者都要历经的过程。希望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二、作品是给别人看的,是要传达给读者一些东西的。人们看什么?看技术?看器材?那肯定是人们吃饱了饭没事干。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根本的,技术、器材是基本的,是为表达服务的。技术和器材凌驾主题、内容之上,本末倒置。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是人生体验的过程,是创作者生命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