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企业文化 > 艺苑天地 > 摄影频道 > 摄影文章

摄影是什么?——胡斌

来源:默认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摄影是什么?本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也本来是个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由于器材的更新、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摄影的艺术成分越来越浓厚,人们依靠相机进行创作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摄影理念,不同的摄影主张,使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命题变得复杂起来。
摄影是什么,常常困惑我们。如果不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就很难全面地理解摄影。摄影的最初作用是记录,是文字和绘画的补充。为什么总是把摄影和文字以及绘画放到一起说?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密切,产生的目的类似、发展与交替的过程也最接近,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摄影、文字、绘画都是源于人类的交流,最初都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人是高级动物,有思想,需要沟通,于是有了绘画,人们通过简单的画画进行交流,包括劳动、生活以及用品的交换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画画的方式越来越烦琐,已经承载不了人们频繁沟通与交流的需要,慢慢地演化成了更为简单的交流工具:文字。画画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刻画美的形式,日渐兴旺,如陶器。人类的进化中,情感越来越丰富,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后,精神世界的需要越来越强烈,绘画便形成了更高层面的冲动,从一般工艺发展到绘画艺术,同时文字也不再简单地作为工具存在,形成更高阶段的表达形式:文学艺术。从满足一般日常需要的交流发展到更高层面的交流,与人类的进化活动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都是互为补充的,交替发展的,并在一定形式上互为借鉴、互为促进,满足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需要。说到这里,便好理解摄影产生的初衷及发展需要了。摄影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文学以及绘画是如此相似,都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照相机最初作为记录工具,一定程度填补了文字和绘画作用不了的中间地带,用照片说话比绘画更方便、比文字更直观,方便了人们通过视觉形式的交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也日渐从满足一般日常需要的交流发展到更高层面的交流,艺术的因素越来越多,这便形成了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一般记录除外,那是最初的动机,不在讨论中。
说到这里,摄影是什么,应该基本清楚了,摄影是记录和艺术表达的一般形式,是通过照相机形成的视觉表现艺术形式,是感觉的火炬,传递着思想、主张、情感等,并随着技术、器材、辅助工具和人类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视觉表现艺术和活动形式。当然,要准确给摄影下定义,应该用内涵和外延更严谨的形式综合表述,那是学者的事情。
有朋友说过:太多的人迷失在器材、清晰、色彩、构图的技术要求上,而忽略了其本质:一幅图片的产生究竟是想“说”什么,是否能被他人解读,引起共鸣。其实这已经说明了摄影的本质问题。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都要注重“说话”、怎么“说”、如何更好地“说”。
在摄影时,我们常常被技术的要素困惑,也常常被思维定式困惑,如果历史地看或者向前看,很多问题更好解决。这又让我想起武汉的那位摄影记者,他拍的非典中的婚礼。抢拍也好,摆拍也好;发生过也好,未曾发生也好,这些,都不在讨论范围。我想说的是,这幅作品,无论是构图,还是其他的技术细节,在一般人的眼里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放在一些摄影论坛,估计评价不会很高,可以想象得出来,说得最多的是,光线太平淡,构图不好,表情一般,栏杆是一大败笔。但人家竟然获奖了,还是国际大奖。我们不以获奖来作为评价的依据,但至少告诉我们,什么更重要。我对一些导演常要求摄像师的话印象很深:先把人装进去,再考虑构图。这应该对纪实摄影有启发。说这些,并不是说技术细节不重要,而是主次问题。还有,我们评图时,也常常受到思维定式的约束,常常用固定的格式解说并模仿,比如构图应该是这样的等等,这多少束缚了创作行为。在国外,摄影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过不少阶段,出现过不少摄影流派和主张,比如六十年代出现一直到现在还活跃的新纪实摄影,追求的只是印象和感觉,随意性很大,作品的画面松散,不讲究构图,摄影语言模糊,按照常规判断,我们都无法接受。还有抽象派摄影、印象派摄影、达达主义摄影、主观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等,都有各自特点,我们应该纵向比较判断。
我曾经对“摄影,是一门光影艺术”提出过质疑,只是觉得这样的定义很容易误导人,以偏概全,并且,已经根深蒂固地影响了几代摄影人。我一直认为,光影的作用体现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光影是形式,可以增加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但只是摄影中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区分开来形式与表达内涵的关系,容易形成追求外在的完美与表象,忽略摄影本质问题,就形而上了,最后是少数人的金字塔。
人们总在争论摄影,其实争论中又总是在偷换概念,比如用纪实摄影的眼光衡量艺术摄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用纪实摄影的眼光评价艺术摄影,永远也不会有结果,如同同是文字的报告文学与小说进行比较衡量,各有各的标准,各有各的要求,偏要用报告文学的眼光看待小说,其结论是,小说绝对不是文学作品,贻笑大方。
艺术摄影,就应该有主见,尽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受到各种观念的约束,也不要过多受到这主义那主义的影响,你就是你,这样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常常听到有的网友说:我不喜欢这种类型,我不喜欢这样的题材。也常常出现过为某张图片或者某组图片发生激烈的争论。这时候的喜欢不喜欢,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行为,是站位问题,不代表这幅图片不好。作为摄者,尽量做到让图片说话,把图片的表现意图展现到极致,就是好作品。比如某人演反派角色,把残暴或者奸猾演活了,观众看了都很憎恨,甚至想把他杀了,那么从艺术上讲,他成功了。尽管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角色。摄者要做的,就是表现,表现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东西,表现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存在,达到淋漓尽致,使观者有印象,产生冲动,过目不忘,这是自觉的目标。
一幅好的作品,首先是吸引人,更重要的过目不忘。什么是深刻?这就是深刻!
与艺术摄影有许多相同点又有许多区别的纪实摄影,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期。我们正处在变革时期,这个时代酝酿了许多大的题材,为纪实摄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除了技术要求和敏锐的目光,还需要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切入点。纪实摄影有着自身的要求和难度,承载着更多期望、良心和理想。比如曾经的侯登科,以及后来的卢广等。摄影论坛上有些网友也作过一定深度和宽度的探索,比如非典时期一位网友的组图等,7666(陈峰)的几组纪实图片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比如《善举》:人性的本能,通过事件的描述和人物的刻画,看到了人性的亮点,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是冷漠和世态炎凉,也许,延晶雅是幸运的。这是希望之光。
还有些网友的图片印象较深、感触较多。如hx的《悄悄话》:艺术和思想较好地融合了在一起,能传递给人们不少的东西。由点及面,展示了人生的过程,尽管每个人的结果不同,但都将走向终极。“卑微”也好,“高贵”也罢,生命不会因此而改变。在人生的某一刻,亲情显得多么塌实,依靠变得如此重要。撒哈拉的《城市的表情》:强烈的窥视欲望,既是都市人的情节,也是一种心理描述,也许撒哈拉本人最初不是这样的动机,但潜意识是这样的反应。《上海生活 反lomo日记》:社会的角落,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他是存在的,明明白白展现在我们面前,沉闷、压抑、放肆,我有故我在,是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我们不应该用中规中距的眼光看待艺术表现形式。nakata(张千里)的《LOMO日记》: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有很多的盲从和无奈,这是个游荡的灵魂。虽然还不够强烈,但已经有了印象,起码不同的表现形式已经出现,是独立的,这就够了。
当然,还有很多唯美的作品、有个性、有意境的作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愉悦心灵,感谢给我们带来轻松、愉快和启发的朋友们!